当纯真的眼眸被无助的阴霾笼罩,总会有一束光,坚定地穿透迷雾,照亮他们前行的路。在困境未成年人的成长道路上,渝中区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同心协力,以温情守护驱散困境未成年人心中的阴霾,助力他们向阳而生,茁壮成长。
从“孤影”到“暖阳”
小明的救助之路
放学铃声响起,小明(化名)背着新球拍,笑着和同学道别,清澈的眼眸与一个月前那个蜷缩在家、孤寂的身影判若两人。小明是渝中区特困人员,母亲服刑,父亲于今年5月底病逝,也查找不到其他亲属,其父生前委托的朋友在短暂照顾后明确拒绝承担监护责任,小明瞬间陷入监护缺失、亲情断裂、生活无着的多重困境。
得知小明境遇后,渝中区民政局迅速介入、果断决策,指导渝中区未保中心立即将小明接至中心实施临时监护,同时,儿童主任主动协助,街道、民政高效审批,次月将小明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。
来到渝中区未保中心后,工作人员一句“小明,别怕,把这里当家”的问候,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。干净的房间,整洁的床铺,俏皮的玩偶,这一切都使小明感到温暖。
考虑小明的家庭变故,渝中区未保中心迅速链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,通过建立信任关系传递温暖关怀,引导他敞开心扉。在日常照料和相处的过程中,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发掘小明的闪光点,鼓励他增长生活技能。在了解到小明喜欢打羽毛球后,又链接了社会爱心资源,为其精心购置运动衣裤、鞋子和专业羽毛球拍等装备。针对学业需求,工作人员扮演“亦师亦友”角色,在辅导中注重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,逐步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信心。
经过27天全方位帮扶,小明身心状态显著改善,从闭口不言,到主动与工作人员分享学校趣事,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对学业的信心。在小明即将离开渝中区未保中心前往市爱心庄园之际,区未保中心工作人员为他送上书包、笔记本、蛋糕及真挚祝福,小明悄悄留下了一封感谢信——“自从我到这里之后,我就非常开心,感谢老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,我不会辜负各位老师对我的期望,我一定会好好学习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!”
扣开“心门”
豪豪的重融之旅
“阿姨你看,这只猫叫金渐层,它是我在小区发现的,我每天放学偷偷带点猫粮去看它,慢慢它就认识我了。还有这条红白相间像个小球的鱼儿是‘琉金’……”豪豪(化名)面对10余名初次见面的大人,娴熟且自信地介绍他的“朋友们”,看着孩子的转变,母亲欣慰流下眼泪。可就在两个月前,当社区工作人员敲门时,回应他们的还只有暴躁的嘶吼和摔门声。
2024年3月,13岁的豪豪确诊了中度抑郁、精神障碍,父亲早逝的阴影尚未散去,一次激烈冲突让伤痕累累的母子关系雪上加霜。了解相关情况后,渝中区民政局将豪豪列为重点个案,联合专业机构共同制定个性化关爱帮扶措施,并构建起情绪疏导、关系缓和、潜能激发的立体支持网络。
“豪豪,听说你喜欢画画?我们给你带了块新画板?”在连续两次入户沟通后,工作人员捕捉到豪豪喜欢画画的关键信息,以画板为“敲门砖”,豪豪低着头,目光悄悄瞟向画板,小心地收下了。从未完成的涂鸦到偶像林丹,豪豪也从低头不语到主动分享生活点滴。工作人员还链接专业的羽毛球训练机构和爱心人士,赠送球鞋和运动服,并资助其40节羽毛球课。有次训练回家后,他主动说:“妈,我要好好学,不能辜负教练和帮助我的叔叔阿姨。”
走出家门,融入集体,是豪豪需要跨越的另一座大山。今年3月,渝中区民政局策划了自然徒步活动,豪豪积极参加活动并走完全程,回到家主动向工作人员报平安。母亲难以置信:“他以前连下楼丢垃圾都不愿意!”此外,渝中区民政局还联动区妇联融入了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,给予母亲切实可行的“沟通密码”。一个月来,母子再未发生冲突,豪豪也主动帮妈妈承担家务,并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们都要好好说话”。
小明与豪豪的蜕变,是“兜底守护”与“潜能激活”的实践案例。面对监护缺失,政府快速响应、制度托底;面对心理困境,专业力量精准介入、激活潜能。渝中区困境未成年人关爱帮扶,以政府筑牢底线,联动社会力量用专业与温度激活内生动力,织就兜底有力、赋能精准的全链条支持网络,为每一段成长之路点亮心灯。